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提出,要推動全市產業能級大幅躍升,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到2027年,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大幅提升,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8%,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0%。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實現雙倍增、總量分別超過1萬家和8萬家。
產業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中之重。重慶如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能級大幅提升,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助力?2月1日,本報邀請相關市級部門、區縣及企業負責人參加“重報圓桌會”,來聽聽他們的建議。
實施產業能級提升工程“聚人氣興城市”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中之重。”永川區委書記張智奎表示,圍繞產業能級大幅躍升這一目標任務,今年永川將從“著力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著力發展數字經濟、著力構建服務業新體系、著力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這四個方面“做文章”——
在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方面,永川將高標準推進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發展壯大汽摩、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智能家居及材料、特色消費品等5類支柱產業,創新培育生物醫藥及大健康、新能源、民用航空等3類新興產業,形成一批百億級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再造“兩個永川工業”。
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永川將瞄準“西部數字經濟高地”這一建設目標,聚焦數字文創、自動駕駛、服務外包等產業,搶占新賽道、培育新優勢,形成千億級數字產業集群。
在構建服務業新體系方面,永川將加快培育工業設計、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等產業,大力發展商貿業、現代物流業和現代旅游業,建設區域商貿物流中心,打造“雙城會客廳·西部歡樂城”。
在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方面,永川將持續壯大“3+1”農業產業體系,做大做強茶葉、食用菌、特色水果等優勢產業,在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張智奎表示,對于當前區域內存在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布局不夠等不足,永川將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另外對于產業結構還不優、總量還不大的痛點,永川將持續落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行動,通過實施產業能級提升工程,形成以產業“聚人氣、興城市”的發展氛圍,加快建設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城市、“雙百”區域性中心城市,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高品質生活示范區。
推動“四鏈”融合帶動新重慶建設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中抓好科技創新,是一道必答題。”市科技局局長明炬說,三年多來,我市科創中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仍然存在高端創新資源比較缺乏、創新型產業和企業規模不大、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活等不足。
明炬表示,要解決以上不足,我市給出的“破題之法”是大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能級大幅提升,為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為此市科技系統將做好“4個加快”——
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把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綠色低碳三個科創高地作為戰略主攻方向,積極謀劃國家實驗室,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質發展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和廣陽灣智創生態城等。
加快提升產業競爭優勢,實施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形成“點、線、網、面”成果轉化體系,推動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加快擴大科技開放合作,深入推進川渝協同創新,實施高水平科技人才集聚行動。
加快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實施科技體制改革攻堅,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匯聚,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
提質增效鞏固制造業“家底”
“在抓好傳統支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穩住基本面的同時,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新增長點,是今年全市工業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發展的‘重頭戲’。”市經信委副主任楊正華表示,制造業是重慶的“家底”,全市經信系統將通過施行一攬子提質增效行動,大幅提升產業能級,促進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鞏固制造業“家底”。
在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將通過實施研發機構倍增計劃,形成“產業研究院+產業園區+產業基金”科技型企業生成體系,實施一批智能化改造項目,認定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一批綠色企業、綠色園區,推動更多傳統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方面,將全面啟動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建設,同時持續實施軟信產業“滿天星”行動,帶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特色進一步凸顯,建成國內首條12英寸電源管理芯片晶園線、入圍全國柔性顯示五大城市。智能裝備、先進材料等領域新增點不斷涌現,2022年,工業機器人、聚酯材料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0%和一倍以上。
“我們將力爭用5年時間,推動全市傳統支柱產業質量效益進入全國前列,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邁上萬億級。”楊正華表示。
初步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接下來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一大目標任務。當前我市“政、企、研”各方在理念、方法和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對此,楊正華認為,首先要樹立“聚焦特色、抓綱帶目、閉環落實、有為政府、有效市場”這5種理念,沖破思維上的條條框框;其次在方法上,可采取“對標對表、實干爭先,專班推進、高效協同,問題導向、清單管理,細化量化、層層放大,持續改進、迭代升級”這5種方法,以釘釘子精神干出結果、效果和成果;另外在機制上,可建立區縣經信系統和產業園區“一把手”例會,實施爭先創優、賽馬比拼,市場主體口碑評價等,形成系統化、全貫通、可衡量、閉環式管理,保障各項措施有力有序有效運轉。
促進川渝汽車產業優勢互補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作為重慶汽車產業領軍企業,長安汽車近年在推進川渝汽車產業協同發展,助力川渝高水平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一輛汽車需要上萬個零部件,背后是一張龐大的供應鏈網絡。近年來,長安汽車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在川渝兩地加大力度布局供應鏈,企業在川渝的配套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陳偉說,目前在長安汽車全部800多家配套企業中,川渝兩地配套企業有200多家,占比超過三成。比如在成都都市圈,長安汽車每年從當地配套企業采購零部件的金額就達到200億元左右。
如今,一輛剛生產下線的長安汽車,從儀表盤到啟動電機、從內外飾到雨刮器,都能看到來自四川的配套產品,長安汽車不僅是“重慶造”,更是不折不扣的“川渝造”。
“不僅是配套,長安汽車還在研發領域與川企頻繁合作。”陳偉表示,最近長安電池開發團隊就三元電池的關鍵技術環節,與四川企業進行多番交流。為協同培育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川渝兩地還將繼續攜手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兩地車企接下來還有更多合作機會。
“川渝兩地汽車產業正好能夠形成優勢互補。”陳偉表示,重慶整車品牌眾多,整車制造業實力雄厚,但在電池材料、電池包等新興領域的本土企業體量較小。相比之下,四川新材料、動力電池、電子信息和軟件產業等優勢突出,尤其是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平臺、信息安全等領域具有優勢,兩地可以此形成很好的互補,“預計今年長安新能源汽車在川渝的配套率將從去年的16%提升至56%。”
專家解讀>>>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
產業能級躍升,可打“三張牌”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重慶提出把深入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順應了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大形勢。
當前,我國區域發展有一個新的趨勢,那就是以中心城市為“火車頭”來帶動、以城市群為“主引擎”來拉動周邊區域發展。對中心城市來說,要緊密連接周邊的中小城市,形成能級更大的都市圈。例如成都都市圈、重慶都市圈分別由成都和重慶兩座國家中心城市為極核。在重慶、成都形成自己的都市圈的同時,還要強強聯手、協同互動,形成一個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成我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目前,全國共有7個城市GDP超過2萬億元,在東、南、西、北形成四個城市群的中心——京津冀(北京)、長三角(上海、蘇州)、珠三角(廣州、深圳)、成渝地區(重慶、成都)。通過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消費品等支柱產業的驅動,雙城經濟圈順勢崛起,這是我國持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結果。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是干好“一號工程”的工作抓手和有效載體。要下更大決心、更大力氣,以強強聯合的方式,提升產業能級和競爭力,助推“一號工程”盡快形成更多標志性成果——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打好“創新牌”?陀^來說,在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上,成渝地區目前還落后于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對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還不足。重慶接下來要加大對科技創新投入,進一步激發龍頭企業、民營科創企業,以及高?蒲性核葎撔轮黧w的積極性,不斷增強科技創新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貢獻度、輻射度,讓科技創新全面賦能產業發展。
擴大消費需求,打好“融合牌”。在擴內需促發展的大背景下,服務業在GDP和就業當中所占的比重會持續上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重慶是我國制造業重鎮,一方面要提檔升級、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另一方面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重慶要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強化服務消費的品質和多樣性,不斷擴大消費潛在需求,在吸引游客、集聚人才的同時,更好地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品牌力和影響力,打響“西部牌”?v深推進“一號工程”過程中,可以采取跨區域聯動的方式,形成“最大公約數”,打造一系列在西南乃至在西部地區都有品牌力和影響力的活動。比如,重慶可以聯合成都、西安等城市,共同推出西部論壇、會展、體育賽事、文化活動等活動,打出別具特色的“西部牌”,以此培育產業發展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