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國家統計局將在近日公布2022年全國人口數據。人口和經濟學界的專家紛紛預測,2022年或最晚不超過2023年,我國會進入人口負增長的時代。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近日表示,人口負增長時代是一個新的時代。同時,老齡化進入到了一個更深度的階段,將來提升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這些對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會形成新的挑戰。
人口負增長疊加快速老齡化意味著繳納養老保險的人逐漸減少,而領取的人越來越多,我國以現收現付為主體的養老保險體系的負擔會持續加重。
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孫永勇對第一財經表示,養老保險制度會受到人口結構變化的沖擊,核心對策是提前做好準備,當前需要做的改革非常多,但有三項最為關鍵,即夯實基本養老保險的財務基礎、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面、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快速健康發展。
2022年全國人口或出現負增長
國家統計局一般會在新年的第一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公布上一年全國人口數據。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在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21年全國人口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3億人。其中,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凈增長48萬,自然增長率是0.34‰。
國家統計局編著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2022》公布了31個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2021年有13個省份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13個省份中,至少有江蘇、湖北、湖南、內蒙古、山西、天津為近幾十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此外,山東和安徽這兩個省份也在人口自然負增長的邊緣。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去年在《南開學報》上發表論文稱,我國總人口負增長的步伐越來越近?側丝谪撛鲩L是長期低生育率的必然結果,2020年自然增加人口204萬人;2021年自然增加48萬人,無論是人口年度自然增長規模,抑或自然增長速度,相對于14.12億人的總人口規模而言,中國已經實質性進入零增長值域。
蔡昉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2》發布式上表示,中國的人口總規模在2022年到達了峰值,比預期的要早很多,也意味著2023年開始,中國人口就進入到負增長或者說2023年往后,我國會進入到一個人口負增長時代。
有些專家則預測2022年全國人口就會出現負增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陳衛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對未來80年我國人口增長和老齡化趨勢的多情景預測發現,中國人口負增長比預期更早到來,2021年成為中國人口峰值年,2022年起,中國人口進入歷史性負增長階段,并在未來呈現出階段性加速趨勢。
陳衛認為,近年來,由于婚姻觀念加速轉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沖擊等原因導致中國生育率加速下降,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比以往預測的時間提前5一10年,人口峰值也比以往預測結果低1000萬﹣4000萬。
按照國家統計局官網公布2023年主要統計信息發布日程表,1月17日將召開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2022年中國總人口是否會首現負增長或將在這場發布會上揭曉。
增強第一支柱的財務可持續性
蔡昉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口轉變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更快的、更深度的老齡化,使我國在養老金以及照顧老人等方面的社會政策需要做出調整,未來養老資源不充分的問題會更加突出,消費將會抑制甚至制約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一個常態的制約因素,這也是一個嶄新的挑戰。
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不斷深化將使養老保險制度逐漸走入“生之則寡,食之者眾”的境況中,即繳納養老保險的生產者越來越少,而領取養老保險的消費型人口原來越來越多。領取人口占比增加,會影響養老保險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9.25億人,從2012年開始下降。到2021年末,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82億人,占總人口的62.5%,比2011年減少了4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