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S&P Global)3日公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1月香港采購經理指數(S&P Global Hong Kong SAR PMI)從上個月的49.6上升到51.2,時隔4個月后重回50點榮枯線之上,反映香港私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重回上升軌道。
報告指出,1月香港與內地通關復常,帶動了訂單需求增長,增幅是去年7月以來最佳。出口貿易方面,從內地新接的訂單也逐漸增加。由于需求回暖,企業在1月再度增產,擴張步伐穩健,因此積壓工作量在今年初由負轉正,情況與過去5個月截然不同。
報告分析稱,企業預期未來經濟向好,經營信心回升至歷史新高,為配合訂單增長、預期銷售進一步走強,企業在1月更加積極采購,庫存水平也因此提高。1月份訂單與產量增長,提升了就業水平,雖然升幅溫和,但仍是去年6月以來最高。供應商表現也進一步好轉,交貨期已連續縮短3個月,改善幅度是去年4月以來最大。
不過,整體投入成本持續上漲,雖然通脹率已回落至3個月最低,但價格壓力仍未紓緩。工資增長與采購價格的升幅并不一致,前者呈9年多以來最高,后者則是2020年11月以來最低。產出價格升幅是2011年7月以來最高,反映企業因需求增加而握有更大的定價能力,因此在1月更大程度地將原材料、運輸及工資等成本轉嫁客戶。
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經濟研究部負責人表示,與內地通關復常后,香港私營經濟重拾增長,市場對香港的商品、服務的需求明顯回升,推動了私營企業擴張業務、積極采購和增聘人手。經營信心回升,進一步顯示了企業對近期業績好轉的預期。從供應商供貨時間縮短來看,供應鏈壓力已有所減少,這對香港私營企業來說是好事。但產出價格上升的幅度超過了投入成本的升幅,意味著價格壓力已向客戶傾斜,可能會對需求造成一定影響。